Uncategorized - Taiwan, page #14,164

成立於民國40年(西元1951) 傳統舞龍團體 主祀九天玄女娘娘 每年的大甲媽遶境進香慶典中 皆可見大甲飛龍團身影為遶境隊伍舞出光彩 是大甲媽遶境活動中,歷史最悠久的陣頭。 【大甲飛龍團-中台灣的第一條龍】 ●台灣光復之前,沒有舞龍活動,至今有中國人的地方,經常可見舞龍活動,舞龍應是大陸北方流傳下來的技藝。中國人是非常崇拜龍的民族,自稱為「龍的傳人」。古籍中龍多半被形容為是天上主宰雨水的神,能佈施甘霖,製造「風調雨順」的景象,於是人民想像並仿效龍的活動姿態,籍由舞出栩栩如生的迴旋韻律,希望天降甘霖風調雨順,故進而演變出現今的舞龍活動。大甲鎮瀾宮每年的遶境進香,皆可見大甲社尾飛龍團,活龍為遶境隊伍舞出光彩。 ●1951 民國四十年,社尾奉化楊緒琪探訪得知 清泉崗大陸來台軍人會舞龍技藝,鼓吹家鄉弟子學習,經得謝尊懷、楊清棟、楊景雲、林文進、顏金、陳西隆、李金生、王啟明、杜秋灶、姚色文、黃慶珍、李益昌、王水木、楊基全、黃定清等同意學習,並前往邀請來社尾教導舞龍技法,同時並指導清水三塊厝人製作布龍,經費由奉化望族陳煌子陳攀明負責,而成立奉化飛龍團。第二年起,舞龍的演出開始參與地方的神明活動,因是中台灣的第一條龍(是否為全國第一條龍,待查),所到之處皆吸引相當多觀眾駐足欣賞。 ●1959 民國四十八年,楊清棟購買鐵牛車載著二十餘名團員,首次隨大甲媽祖南下遶境進香,參與大甲鎮瀾宮南下遶境進香持續至今。民國五十年代,謝尊懷自己獨自參加省府中興新村舞龍技藝一星期,回鄉將舞龍技法再改進變化。 ●1971 民國六十年,大甲飛龍團參與亞洲民間藝術競賽,獲全省第二名;本為第一名,但因當年中華巨龍為軍方代表,有輸不得的壓力,若沒得第一回營,實在沒面子。故將第一名讓給當年之國軍,自居第二,此事仍在耆老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 ●1988 民國七十七年,由團隊經費撥款製造第五條龍的同時,地方耆老建議恭奉神祇,希望藉由宗教信仰所帶來的力量以凝聚團員的向心力,之後在相關人士的推薦下,決定雕刻九天玄女娘娘金尊讓團員膜拜,因此大甲飛龍團與九天玄女娘娘就此結緣。 ●1991 民國八十年,大甲鎮瀾宮贈匾與飛龍團成立四十週年紀念,也成為大甲媽進香活動中,歷史最悠久的陣頭。 ●2009 由於長年出陣下,飛龍龍身多有受損,在資深團員提議下決定制做新龍,同年10月4日於大甲鎮瀾宮開光點眼,又欣逢九天玄女娘娘聖誕香期舉行南巡往嘉義港口宮、北港武德宮、龍井朝奉宮進香。 ●2011 由於團隊出陣次數增多,決議在制做新龍,以保持團內2尾飛龍輪替出陣或備用,同年9月4日,在鎮瀾宮廟方邀請安排下由台中廣安壇道長主持,在大甲媽及九天玄女神前,舉行開光點眼儀式,同日九天玄女娘娘再次南下往北港武德宮、龍井朝奉宮進香。 (在武德宮會香時也參與北港武德宮百年新爐啟用大典) ●2012 9月23日舉行九天玄女娘娘南巡往新營太子宮、北港武德宮、龍井朝奉宮、大甲鎮瀾宮進香,三載圓滿。 (待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