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rt - Taiwan, page #4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又稱桃園國際機場、桃園機場,位於中華民國桃園市大園區,為臺灣國際航空樞紐,由桃園國際機場公司經營。1979年2月26日以「中正國際機場」名稱啟用,2006年10月改為現名。現今共有66家航空公司經營定期航線、飛往全球33個國家的143個航點,年均旅客流量超過4,000萬人次。桃園國際機場擁有2座客運航廈、4座貨運集散站、2條跑道及39條滑行道,並擁有聯外之高速公路及捷運系統;在運量快速攀升的同時,目前也規畫興建第三航廈、第四航廈及第三跑道,以滿足龐大的旅運需求。根據2016年的統計,其客運吞吐量位居世界第36位,同時也是貨運吞吐量第10高的機場。建設過程在國際航線持續開航的壓力下,儘管臺北原有聯外之松山機場持續改建因應,卻受限於腹地被基隆河與臺北市區所包夾,仍然敵不過年年成長的龐大人流而不敷使用,於是中華民國政府另覓土地建造新大型機場的構想便油然而生。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在以台北都會區近郊為考量的狀況下,於1969年正式選定空軍桃園基地西側埤塘區域空地,以興建新的大型國際機場,並成為十大建設之一,此即桃園國際機場興建之起源。在建築師章翔的操刀下,由中華工程所負責的桃園國際機場興建工程於1974年9月正式動工,耗資新台幣103億元於1978年底正式完工、在所屬中華航空、編號B-1818的波音727客機首航象徵下,桃園國際機場於1979年2月26日正式啟用,成為東南亞最具規模的國際機場。最初的第一航廈樓地板面積已有15萬6500平方公尺,年服務容量達到500萬人次。而第二航廈則在推動成為亞太空運中心的時局下,於1989年10月起展開規畫設計、1991年3月9日正式動工,在2000年7月29日正式啟用;第二航廈的加入,一舉讓桃園國際機場的容量大增1700萬人次,更使桃園國際機場首度具備了服務波音747客機的能力。. [read more]

臺中清泉崗機場()位於中華民國臺中市,為臺灣中部唯一的聯外機場,場區主要位於沙鹿區,亦涵蓋清水區、神岡區、大雅區等區,占地約1,800公頃。該機場在冷戰時期曾經純為中華民國空軍和駐台美軍的軍用機場,之後因應臺中水湳機場的關閉而轉型為軍民合用機場,但場區仍由軍方管理。其民用部分正式名稱為臺中航空站(英語譯名:Taichung Airport,由中華民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管理及營運;軍用部份則稱為空軍清泉崗基地(英語譯名:Ching-Chuan-Kang Air Base),由國防部空軍司令部之第427戰術戰鬥機聯隊(簡稱:空軍427聯隊)擁有與使用,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中部基地亦位於此;另外機場跑道北側土地設有清泉崗高爾夫球場,跑道西側土地則對外租用為經濟作物農地。值得一提的是,臺中清泉崗機場與日本名古屋中部國際機場是「姐妹機場」。歷史機場歷史二次大戰時興建日治時期台中清泉崗周邊古名公館,清泉崗機場前身日治時期-昭和十一年(1936年)興建的臺中飛行場(或稱公館飛行場)。戰後的臺灣省政府於1950年,通告臺中公館改稱清泉崗。冷戰時期及美軍使用情形冷戰時期的清泉崗空軍基地曾經是美國空軍重要的支援設施。1954年後,依《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國府在駐台美軍顧問團(MAAG)協助下徵收了臺中機場與周邊土地擴建機場。美軍戰鬥單位進駐清泉崗始於1958年,當時正值八二三炮戰爆發,第83戰鬥機攔截中隊(83rd Fighter Interceptor Squadron)的12架F-104星式戰鬥機進駐清泉崗,機場亦部署了鬥牛士飛彈,以應對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威脅。在戰勢和緩後,83中隊在清泉崗及桃園空軍基地的飛機和人員又調回美國。. [read more]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又稱桃園國際機場、桃園機場,位於中華民國桃園市大園區,為臺灣國際航空樞紐,由桃園國際機場公司經營。1979年2月26日以「中正國際機場」名稱啟用,2006年10月改為現名。現今共有66家航空公司經營定期航線、飛往全球33個國家的143個航點,年均旅客流量超過4,000萬人次。桃園國際機場擁有2座客運航廈、4座貨運集散站、2條跑道及39條滑行道,並擁有聯外之高速公路及捷運系統;在運量快速攀升的同時,目前也規畫興建第三航廈、第四航廈及第三跑道,以滿足龐大的旅運需求。根據2016年的統計,其客運吞吐量位居世界第36位,同時也是貨運吞吐量第10高的機場。建設過程在國際航線持續開航的壓力下,儘管臺北原有聯外之松山機場持續改建因應,卻受限於腹地被基隆河與臺北市區所包夾,仍然敵不過年年成長的龐大人流而不敷使用,於是中華民國政府另覓土地建造新大型機場的構想便油然而生。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在以台北都會區近郊為考量的狀況下,於1969年正式選定空軍桃園基地西側埤塘區域空地,以興建新的大型國際機場,並成為十大建設之一,此即桃園國際機場興建之起源。在建築師章翔的操刀下,由中華工程所負責的桃園國際機場興建工程於1974年9月正式動工,耗資新台幣103億元於1978年底正式完工、在所屬中華航空、編號B-1818的波音727客機首航象徵下,桃園國際機場於1979年2月26日正式啟用,成為東南亞最具規模的國際機場。最初的第一航廈樓地板面積已有15萬6500平方公尺,年服務容量達到500萬人次。而第二航廈則在推動成為亞太空運中心的時局下,於1989年10月起展開規畫設計、1991年3月9日正式動工,在2000年7月29日正式啟用;第二航廈的加入,一舉讓桃園國際機場的容量大增1700萬人次,更使桃園國際機場首度具備了服務波音747客機的能力。. [read more]

金門機場,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金湖鎮,位置在金門本島中央南端,是金門縣的主要聯外機場,因座落金湖鎮尚義里,又稱尚義機場。簡介舊金門機場原本位於料羅的三谿橋(西洪五里埔),又名:西洪機場。1951年6月國防部核准復興航空公司班機飛航金門,每週1班,至1958年8月23日因砲戰而停航。現已廢除,並改為金門農業試驗所的林地。新金門機場位於金門島中央南端,東南為尚義村,西為昔果山,南鄰料羅灣,北為雙乳山,現有土地面積約240萬平方公尺,行政區跨越金湖鎮與金寧鄉兩鄉鎮,對外交通有環島南路連接金城及山外兩城鎮,距離金城、山外兩大城市約各6公里。目前有遠東、立榮及華信等3家航空公司飛航、臺北、臺中、嘉義、臺南、高雄及馬公等航線,在每年的三月到四月間,暖濕空氣平流移動到寒冷的地表,地表空氣冷卻而達飽和,使水氣凝結成霧,金門機場常因此導致機場關閉。 此外,金門機場亦是政府開放小三通的重要轉運據點,旅客購買小三通的票,各家航空公司都會幫乘客以遊覽車接送到金門水頭碼頭,大約歷時15-20分鐘後,再由水頭碼頭搭船前往廈門或泉州。設施一覽跑道:本場跑道方位為06–24,長3,004公尺,寬45公尺。滑行道:長2,434公尺、寬23公尺,位於跑道北側與跑道平行。助導航設備:金門尚義機場塔台、歸航台NDB、航空測距儀DME、儀降系統ILS(LLZ、GP、DME)、跑道頭末端燈、進場燈及順序閃光燈;跑、滑道邊燈,千呎牌燈,指示 牌燈,航空障礙燈,PAPI(目視進場滑降指示燈),警示燈 多點定位終端航情顯示系統。停機坪:面積47,100平方公尺,並有風雨走廊1座及登機廊道6座,空橋2座,道面為厚度20公分之抗彎強度600psi水泥混凝土,可同時停放MD-90或A321型航機9架。航站大廈:總面積10,593平方公尺(含辦公室、地下室)。其他主要設施:3,000加侖消防車四部、500加侖消防車一部、真空式清掃車二部、1250KW發電機二台、數位監控系統一套、120T空調主機四台、20T空調主機九台。貨運站:面積1,100平方公尺,備有貨梯4部及輸送帶1套,方便貨物運送。停車場:面積12,009平方公尺,可停放大型車14部,小型車436部,共450部。聯外道路:長約2,580公尺,設二至四車道,連接環島南路。郵局、臺銀提款機哺乳室無線上網(需密碼)手機充電及消毒服務自行車免費租借. [read more]

臺中清泉崗機場()位於中華民國臺中市,為臺灣中部唯一的聯外機場,場區主要位於沙鹿區,亦涵蓋清水區、神岡區、大雅區等區,占地約1,800公頃。該機場在冷戰時期曾經純為中華民國空軍和駐台美軍的軍用機場,之後因應臺中水湳機場的關閉而轉型為軍民合用機場,但場區仍由軍方管理。其民用部分正式名稱為臺中航空站(英語譯名:Taichung Airport,由中華民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管理及營運;軍用部份則稱為空軍清泉崗基地(英語譯名:Ching-Chuan-Kang Air Base),由國防部空軍司令部之第427戰術戰鬥機聯隊(簡稱:空軍427聯隊)擁有與使用,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中部基地亦位於此;另外機場跑道北側土地設有清泉崗高爾夫球場,跑道西側土地則對外租用為經濟作物農地。值得一提的是,臺中清泉崗機場與日本名古屋中部國際機場是「姐妹機場」。歷史機場歷史二次大戰時興建日治時期台中清泉崗周邊古名公館,清泉崗機場前身日治時期-昭和十一年(1936年)興建的臺中飛行場(或稱公館飛行場)。戰後的臺灣省政府於1950年,通告臺中公館改稱清泉崗。冷戰時期及美軍使用情形冷戰時期的清泉崗空軍基地曾經是美國空軍重要的支援設施。1954年後,依《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國府在駐台美軍顧問團(MAAG)協助下徵收了臺中機場與周邊土地擴建機場。美軍戰鬥單位進駐清泉崗始於1958年,當時正值八二三炮戰爆發,第83戰鬥機攔截中隊(83rd Fighter Interceptor Squadron)的12架F-104星式戰鬥機進駐清泉崗,機場亦部署了鬥牛士飛彈,以應對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威脅。在戰勢和緩後,83中隊在清泉崗及桃園空軍基地的飛機和人員又調回美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