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 China, page #19,055

朝天门长江大桥位于长江上游重庆主城区,西連江北青草壩,東接南岸王家沱,主跨長552米,全长1741米,若含前後引橋段則長達4881米,主跨為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拱橋,超越上海的盧浦大橋,是重庆主城区的第8座跨江桥梁,于2006年3月动工,並於2009年4月29日通車。朝天门大桥原计划跨越两江连通南岸区、渝中区和江北区三区,后因朝天门地区拆迁费用高达140亿元人民币,超过了造桥费用近一倍,后放弃跨越两江方案,改为直接连通南岸区和江北区。实际上朝天门大桥并不通过渝中区朝天门。大桥采用优美的弧线造型,为重庆市民全民投票决定的。也是全国第一个市民全民投票决定造桥方案的长江大桥。名稱爭議該橋原名“王家沱長江大橋”,後相繼改名紅岩長江大橋,朝天門長江大橋。有市民質疑其實際位置離朝天門位置超過2公里,且並無一段位於朝天門地區,命名牽強,名不副實。而有網友認為:王家沱這個地名很有來歷,王家沱的王家是大鹽商,最初在道光年間(1822年左右)定居王家沱,從事鹽業生意,有著自己的鹽號叫“萬茂正”號。王家此後以子女聯姻的方式,幾乎與重慶的所有顯赫家族結成親戚。作為江邊碼頭,王家沱經歷了很多歷史事件,比如日本在重慶的租界就位於王家沱,一般稱為王家沱日租界,其承載了厚重的歷史內涵,改掉“王家沱大橋”的名字,改掉了一段歷史。相关条目 世界大桥列表 世界拱桥列表 长江桥隧列表. [read more]

广安门内大街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南部的一条大街。因位于北京外城广安门内而得名。简介广安门内大街西起广安门立交桥,与广安门外大街、广安门南滨河路、广安门北滨河路连接,东到菜市口,与宣武门外大街、骡马市大街、菜市口大街连接。广安门内大街是北京最古老的大街之一。在唐朝便是幽州城内东西向大街,称“檀州街”。辽朝时,为辽南京城内的安东门通向清晋门的大道。金朝时,为金中都城内的施仁门通向彰义门的大道,称“彰义门内大街”。是金中都最繁华的大街,国内外贸易市场集中在此。明朝时,兴建广宁门,广宁门内的路段称为“广宁门大街”,东段称为“菜市口大街”。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为避道光帝旻宁之名讳,广宁门改称“广安门”,并将两段大街合并,称为“广安门大街”,直到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广安门内大街”。广安门内大街是北京城内通向广安门外、卢沟桥、中国南方各国城市的要道。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的一支、日军入侵北京、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京城时,均经过该大街。明清时期,该大街是到北京赶考的举人、商人、地方官员进北京城的必经之路。过去街内曾有山西西晋会馆、洪洞会馆、河东会馆、贵州西馆、山东兖州会馆、江西永新会馆、浙江扬州会馆、福建仙溪会馆等9座会馆。自古该街为商业街,唐朝时街两侧的商行有白米行、屠行、绢行、布行、肉行等,明清时期有菜市、肉市、果子市等。中华民国时期,有私营门店100多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改造,安装路灯,铺设地下雨水管道,路面改为沥青。. [read more]

蘇元站(英語:Suyuan Station)是廣州地鐵6號線的一個車站,位於廣州市黃埔區開創大道、科豐路和水西路口的地底。2016年12月28日隨六號線二期開通而啟用。此站未來将是6號線及21號綫的换乘站,兩線車站統一設計,分期施工。現時車站只啟用了6號線的部分,21號線部分的車站結構仍在施工當中。车站結構車站樓層本站共有三層。地面為開創大道、科豐路、水西路,蘿崗萬達廣場,以及其它小區或建築。地下一層為站廳,設有售票機、客務中心和商店,地下二層為6號線月台,地下三層為在建的21號線月台。站厅苏元站站厅呈“L”字型布置,南北向部分為21號線;東西向部分為6號線。目前使用6号线区域的站厅,21号线的区域目前被玻璃板假牆封閉。目前6号线区域的站厅設有售票機、自动售卡/充值机、客務中心等设施。亦同时设有便利店、面包糕饼店,以及自动照相机、自动贩卖机、“好易”自助服务等设施。为方便行人进出,目前6号线站厅区域南侧被划分为收费区,收费区内目前设有四台扶手电梯、三组楼梯和一台专用电梯(升降机)供乘客来往于站厅及6号线月台层。月台本站6號線設有一個島式月台,位於開創大道地底;在建的21號線將設有一個島式月台,位於科豐路和水西路地底。6號線在上層,21號線在下層。兩線為T字型節點式換乘,站台通過設於夾層的換乘平台連接。另外,本站的公共洗手间设于6号线月台东端。現時車站21號線部分仍為在建工地,地下二層6號線站台西端預留的換乘節點則被玻璃板假牆封閉。在6号线站台东侧设有一条单渡线,當6號綫暹岗至浔峰岗段出現故障時,往浔峰岗方向的列車將會通過此渡线折返,以本站為臨時總站。21号线同样在月台南侧设有一条单渡线,當21號綫水西至增城广场段出現故障時,往增城广场方向的列車將會通過此渡线折返,以本站為臨時總站。本站東南邊設有6號線和21號線的聯絡線。出入口蘇元站目前共设有3个出入口。其中B出入口另配备升降机,方便有需要人士进出车站。邻近车站苏元站是6號線的中途站。乘客可以乘坐往潯峰崗或香雪列車,往返金沙洲、荔灣區、越秀區、天河區、黃埔區、科學城等地。車站历史2006年,因應剛成立的蘿崗區(現黃埔區的一部分)的要求,規劃6號線二期從高塘石站大幅延伸進入蘿崗區內。後來本站成為6號線二期的其中一個車站,設於現時位置,並命名為暹崗站。2011年9月,廣州市民政局公示6號線蘿崗段初定站名,本站更名為苏元站。2011年6月17日,6號線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造。車站在動工後才確定為6、21號線的轉乘站,因此緊急停工更改了設計,預留換乘21號線的節點。6号线车站主體結構已經在2015年12月29日完工封頂。2016年12月28日,本站隨6號線二期開通試運營而啟用。未來發展21號線21號線將設有苏元站,與6號線交匯。21號線建成後,本站21號線站廳、站台以及換乘節點將會啟用,乘客可以通過本站換乘兩線。未来車站結構. [read more]

盤福路,位於象崗山側,是中國廣州市越秀區的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道路,位於解放北路以西,百灵路以北。長766米,寬32米。歷史盤福路,本是廣州西北面城牆。1918年,市政府拆牆基而建成。據説,當時,拆城牆修建馬路至現在的人民北路段,政府資金不足。美籍華僑伍籍磐和夫人江福貞,資助修建東面一段路,路名就取夫妻二人各一字,為該路段命名為盤福路。亦有一説法,是取名自清朝初的小巷“盤福里”。禪宗六祖惠能,曾在廣州弘法,並種了菩提樹、起了戒壇。從此,這一帶被視為佛門福地,此處的“盤福里”因此得名。開馬路時,因該馬路位於盤福里的北側,故名“盤福北路”。至20世紀50年代初期,去掉“北”字,成盤福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盤福路附近,曾經是“棺材一條街”。當時這裡算是廣州的近郊。當時的“方便醫院”(現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部隊醫院,和“月光公司”(廣州市最早的殯儀館),都在此處。因此,長生店及相關祭祀用品店非常興旺。然而,此景況在今日已找不到一絲痕跡。盤福路原與人民北路相接,現被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佔用而不相連。特色盤福路南北兩段橫跨東風西路,有盤福立交和人行天橋分別供車輛、路人使用,是广州老城区南北交通的一条重要道路。盤福路南北兩段,均有較多風味小食店和酒吧,是廣州著名的“食街”。兩旁的主要建築物/機構由南至北排列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盤福路小學廣州市越秀外國語學校盤福大廈高劍父紀念館與之交匯道路由南至北 海珠北路百灵路東風西路解放北路. [read more]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明清旧城中心,是后金入关前的沈阳(盛京)皇宫和清朝迁都北京后的盛京行宫(或称奉天行宫) ,始建于1625年,初成于1636年 。至乾隆时期又有较大规模的改建与增修,占地约6万平方米。1926年以后,其建筑群陆续辟作博物馆(现称沈阳故宫博物院) 。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项目。目前门票为人民币60元。历史清朝入关前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后金汗努尔哈赤将都城从东京迁移至明沈阳中卫城,同年开始在沈阳中卫城中心部位偏东南角的位置修筑宫殿,即现存的大政殿和十王亭。这组建筑主要是作为理政和朝贺的场所,努尔哈赤居住的寝宫在原沈阳城的北门——安定门。1626年,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从1631年起,用5年的时间对盛京城和皇宫进行了改建。他在其原来王府的基础上修建了新的大内宫殿,并将原沿袭自沈阳中卫城的十字形街道系统改为井字形街道系统,从而将皇宫置于城池的中央。1636年,皇太极在此去汗号称帝,改国号为清 ,对沈阳宫殿各主要建筑分别正式命名:“定宫殿名,中宫为清宁宫、东宫为关雎宫、西宫为麟趾宫、次东宫为衍庆宫、次西宫为永福宫、台东楼为翔凤楼、台西楼为飞龙阁、正殿为崇政殿、大门为大清门、东门为东翼门、西门为西翼门、大殿为笃恭殿”。此后又在大清门前东、西两侧分别建文德坊、武功坊两座牌坊,因坊心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 ,可知建成于1637年。这也是清入关前唯一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宫殿。入关后顺治元年八月二十日,离开盛京。清朝入关后,沈阳故宫失去了作为皇宫的地位,成为陪都行宫。康熙帝和乾隆帝东巡祭祖期间,曾在此居住。乾隆四十六年,即1780年,增建了西路建筑,包括戏台嘉荫堂和用于储藏四库全书的文溯阁,并在中路修建了东所、西所和盛京太庙。以及对某些入关前宫殿的局部进行改造,其中比较重要的一处是崇政殿,因皇帝东巡时在此举行典礼,但殿内屏风宝座等均系皇太极时遗留,不便使用,所以乾隆皇帝命重新制作。乾隆九年,又命于殿前增设日晷、嘉量。文溯阁等西路宫殿建成后,直到终清之时这里的建筑未再有明显变化。. [read more]

大,是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中部、前门外的一条商业街,称“大栅栏街”。“大栅栏”也泛指大栅栏街、廊房头条、珠宝市街、煤市街围成的地区。隶属西城区的大栅栏街道便因“大栅栏”而得名。概貌大栅栏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从东口至西口全长275米。现在在大栅栏分布着11个行业的36家商店,平均客流量15-16万人,节假日20多万人。历史明张竹坡《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并未收载“大栅栏”这个地名,在前门外路西只有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和廊房四条,其中的廊房四条就位于现在大栅栏的位置,可见在明朝还没有栅栏这个地名。而所谓的“廊房”指的就是用于临街经营的店面房,由此可见,在明朝虽然没有大栅栏这个地名,但大栅栏所在的位置就已经是一处商贾云集的繁华商业区了。明弘治元年,为治理京师社会治安,在北京各条街巷门口,设置了木质栅栏,栅栏由所在地点居民出资修建,从此以后直到清朝末年在北京的街道上共修建了一千七百多座栅栏。其中廊房四条的栅栏由商贾出资,格外的大,因而被称为大栅栏,久而久之大栅栏就取代廊房四条成为这条街道的正式名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大栅栏发生火灾,木质栅栏被烧毁,从此以后大栅栏只存其名,直到2000年北京市政府又在大栅栏街口修建了铁艺栅栏,真正的栅栏才又回到大栅栏。商号作为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商业街,在大栅栏有不少国内外闻名的老字号,如经营中药的同仁堂,经营布匹绸缎的瑞蚨祥,经营帽子的马聚元,经营布鞋的内联升,经营茶叶的张一元,经营酱菜的六必居,此外还有一品斋、步瀛斋、聚顺和、长乘魁等都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曾经在京城流传顺口溜“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以此作为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征,其中提到的马聚元、内联升、八大祥、四大恒都是大栅栏的商户银号。除了商号,大栅栏还曾经是京城的一处娱乐中心,历史上曾经有过五个大戏楼:庆乐园、三庆园、广德楼、广和园、同乐园;北京历史上最早的一座电影院——大观楼,也是坐落在大栅栏的。. [read more]